close
  「人生的生離死別是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意義的開始...」
    這是讀書會的戰友康康在e-mail上替我打氣加油的話,我覺得說的真好,這一次回台南送阿嬤最後一程,看到亦感受到了一些東西,我想算是一種成長吧!雖說有些想法紛雜無條理但我認為這些是重要的,因此希望能藉著寫下的當時,做些反思和體悟。

   前些日子唸Levi-Strauss,此次回家面對繁複的儀式時感受更深。Levi-Strauss說的有道理,神話迷思乃是為了解決問題所生的,而非憑空而來的,這些既存結構背後必定有其意涵。我一點都不覺得那些看似毫無科學根據的儀式是可笑的或是認為那些都是迷思或虛假意識而已,那些叩拜之禮或許本身蘊含著對身心的訓育,但主旨其實就是莫忘父母、長輩教養之恩。儀式之繁複,大夥匆忙行進,卻不也是藉此將整個家族凝聚一心;儀式裡蘊含著長幼和尊卑秩序,或許身為長孫的我在儀式進行裡體驗到了所謂〝大孫等於尾子〞(台語)祭拜位置的顯著,但其實這背後意味著這是一種傳承和責任,因為總有一天會輪到要面對父母的身後事,長孫身份的參與其實是希望先對這些流程要有基本認識以及對這個位置責任的期許,已確保這些儀式才能不斷地繼續傳承下去。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儀式,雖說不是叫我們不准懷疑,但是我想追尋它背後的道理才是有意義的。對於阿嬤的後事,我和老妹都覺得很難忘,妹妹說她將不會忘記禮拜五下午在颱風天的威脅下圍成一圈「燒庫錢」的那個場景,而我難忘的是禮拜六送阿嬤去火葬場棺木推進去火化的那個場景,我以為我可以堅強到在阿嬤告別式的整個過程中不流淚,那時還是忍不住放聲大哭,畢竟不捨阿...

    因為要辦阿嬤的後事,美國的三個姑姑飛回來台灣。禮拜六(9/16)在送阿嬤到佛光山整個流程圓滿後,晚上到天心岩素食吃團圓飯,飯後離開之際,大姑姑和三姑姑要隨高雄的小姑姑走以趕明天回美國的班機,離別時大姑姑眼眶泛紅哽咽的說:「這可能是最後一次了,以後兄弟姊妹們要像這樣的齊聚一堂很難了...」,聽到這些話不禁令人鼻酸,彷彿這一別就永遠不會再見面了。在載著阿爸騎車回家的途上,我不禁跟爸提起這件事,說道剛剛其實應該要再多留久一會兒的阿,爸爸沒多說些什麼,只是淡淡的提及高雄的姑丈身體很不好,這一兩天的奔波對身體的負荷很大應該早點回去休息了....

     趁著辦阿嬤的後事的這段時間,媽拿著家裡收藏爸爸兄弟姊妹們以前生活的舊照片給姑姑們看,順便有些讓姑姑們可以帶回去(或許這些照片可以起了拾起往日年輕歲月的作用吧!),照片翻著翻著,大人們不禁聊起了往事,看著泛黃照片上年輕的面孔聽著一則又一則的故事然後再對照著現在大人們的模樣,我有些出神了,因為彷彿這些故事就這樣活生生一幕幕地躍在眼前,像看著懷舊電影般。我也不禁想起 那我呢?我要怎麼寫下未來的日子呢?10年、20年後的我回首這些歲月那時的心情又會是如何呢?

     家族聚會的場景,新與舊和東與西呈現了很有意思的對比,一些故事結束了然而新的故事卻也正悄然展開,大人聚桌細數往事,而大小表哥也帶著將來的表嫂出現聚會,當年覺得皮的要命的表弟都也要生大三、高三了,唉...  歲月的輪子真是擋也擋不住;年少即背井離鄉嫁去國外,在美國生活的日子比台灣久的姑姑們是因為阿嬤的事再次地踏上故鄉土地的,她們的心境如何?我不斷地想嘗試揣摩;然而在這次阿嬤後事裡,媽媽身為長男媳婦的角色相對於嬸嬸的角色以及身為阿嬤女兒姑姑們的角色(不盡然是對比,但是卻有著不同的脈絡)在我眼裡留下了一些深刻的印象,有些東西我嘗試想寫但是發現我還是寫不下來(改了又改、停了又停,我盡力了,但發現竟然還是難以下筆,唉...  將心比心的詮釋功力還是有待加強),以前唸社會學、女性主義沒啥特別感覺,但是只要想想媽媽在家庭裡為了稱職扮演她這個多重角色所進行的努力和所遭遇到的挫折,真的是會覺得媽媽很辛苦、很偉大,唉..  以後一定要好好孝順媽媽....    

      阿嬤的後事相當的圓滿,阿嬤在天之靈或許也會很欣慰吧!過程也讓我看見了一些東西、注意到了一些細節、多了一些想法,或許這是阿嬤送我最後的一個禮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otherwords 的頭像
    inotherwords

    Dj Miracle的音樂部落

    inotherwor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